日前,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要加快推動“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每一次通用技術的突破,都會衍生發展出一批能夠充分應用適配該技術的產品、服務、企業與商業模式,促進釋放技術紅利,開啟新商業模式、推動經濟社會進步。當前,促使人工智能從“技術進步增量”形成“經濟發展增量”,需要進一步著力提升生產力。
加快人工智能技術與各行各業、各種應用場景深度融合,對于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圖為2024年11月29日,智能育種機器人“吉兒”在位于北京的一個現代化商業溫室中進行番茄自動雜交授粉操作。 新華社發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供圖
人工智能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一般要經歷三個階段。首先是技術驗證。將實驗室研發出的算法模型轉化為服務和產品,驗證技術方向可行、風險可控、具備應用價值。其次是場景適配。在技術得到可行性驗證的基礎上,將技術與真實業務場景深度適配,推動構建高質量行業知識庫和數據集,訓練行業垂類模型,并嵌入到實際使用流程中,實現場景應用的智能化升級。最后是規模化應用。將已適配的場景提煉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應用模式,設計商業落地模式。
目前,我國大部分應用還停留在場景適配這一階段。新事物需要一個試錯期、完善期,人工智能相關應用也需要不斷迭代才能形成好用的服務和產品。要在不斷應用完善的基礎上推動建立人工智能服務和產品相關標準規范,并形成合規性共識,確保規模化應用穩定可靠。
《意見》的出臺和實施,為人工智能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指明了方向。一方面,聚焦科技、產業、消費等生產力提升的重點領域,布局“人工智能+”重點行動,推動產業全要素智能化發展,形成以人工智能應用引領生產力提升、生產力提升反哺人工智能科技創新的雙向賦能模式。另一方面,從民生福祉、治理能力、全球合作等方面,提出創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開創社會治理人機共生新圖景、共建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體系等舉措,推動構建適配先進生產力的生產關系,進一步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迭代更新突破。
來源:求是網